研工字【2017】12号
关于制(修)订2017级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
各教学学院、学位点:
为了贯彻落实《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》(教研厅[2016]2号)、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(教育部令第41号)、《赣南师范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(试行)》(师院发[2015]18号)等文件精神,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,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要求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经研究决定,对2017级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(修)订,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:
一、制(修)订范围
1、新增硕士学位点: “025100金融硕士”、“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”、“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”,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。其中,“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”、 “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”是硕士学术学位点,“025100金融硕士”是硕士专业学位点。
2、原有教育硕士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点要根据《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》精神,在同一学位标准的前提下,结合生源背景、知识结构、职业需求,并结合自身优势特色,充分考虑不同培养模式特点,有针对性地分别制(修)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。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应设置学位论文写作交流环节,时间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、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之前,一般不少于10天,学习模式为集中返校撰写学位论文。具体集中时间段由学位点自行规定。
3、原有其他硕士专业学位点和硕士学术学位点可结合人才市场需求、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际运行情况,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。
二、制(修)订依据
1、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(修)订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,充分挖掘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,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。
2、硕士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制(修)订根据《赣南师范学院关于制(修)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》(师院研字[2015]3号)及附件中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修订表进行。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(修)订,要重点突出提高学生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。
3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(修)订根据相应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,其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参照附件1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(修)订,要重点突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。
三、工作要求
1、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(修)订工作由各教学学院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领导负责。
2、各教学学院要组织学位点全体导师对草拟的培养方案参加讨论,广泛征求师生意见,进行科学论证,并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审核、院长签字后报研究生院。
3、涉及跨学院的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(修)订工作由学位点建设负责学院牵头负责,经审核后报研究生院。
4、制(修)订人才培养方案(含课程简介)上报时间:2017年6月9日前。
四、材料提交
1、新增硕士学位点及新增非全日制学位点:培养方案和课程简介(电子版和纸质版)
2、原有其他硕士学位点:修订后培养方案和课程简介(电子版和纸质版)、《2017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说明》(附件2)(电子版和纸质版)
五、其他
根据《关于公布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(修订)》的通知》(教指委发(2017)04号)文件,教育硕士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参照附件3。
附件1: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一览表
附件2:2017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说明
附件3: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一览表(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)
2017年5月8日
研究生院
附件1: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一览表
课程类别 | 课程名称 | 学分 | 学时 | 时间 | 考核方式 | 备注 |
公共 基础课 | 英语 | --- | --- | --- | 考试 | 原则上学校统一开设,需自行开设的学位点报研究生院审批。 |
政治 | --- | --- | --- | 考试 | 根据教指委要求开设。 |
专业 基础课 | 专业自定 | --- | --- | --- | 考试 | 本专业学位类别(领域)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。 |
专业 必修课 | 专业自定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 本专业学位类别(领域)核心课程。 |
专业选修课 | 专业自定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 根据教指委要求自主设置。 |
素质拓展课(选开) | 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》或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》 | 2 | 36 | --- | --- | 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》(理科选)、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》(文科选);全日制教育硕士开设。 |
专业实践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 考核 |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可区别对待专业实践形式,但实践质量要求一致,具体可参照相应教指委文件执行。 |
专业技能考查 | 1 | 18 | 全过程 | 考核 | 在校期间原则上要求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以上专业竞赛并获奖;或参与行业项目并有实际成果产出。 |
培养环节 | 时间 | 要求 | 备注 |
文献阅读报告会 | 第二学期 | 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方向,并通过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与现状,进行实践调查研究,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1篇。 | --- |
开题报告 | 第三学 期末 |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,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。 | --- |
中期考核 | 第四学 期初 | 课程学习结束、选题报告完成后进行 | --- |
论文写作 | 第五、六学期 |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第五学期集中在校至少10天进行论文写作交流 |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此环节 |
论文中期检查 | 第五学期末 | --- | --- |
学位论文答辩 | 5月下旬和12月下旬 | 学位论文一般在答辩前一个半月提交到学校研究生院 | --- |
备注:1、除英语外,其他课程统一设置为18学时/1学分。
2、课程设置中的公共基础课、专业基础课、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。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75分为合格,其他课程考核成绩为60分合格。
3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时间一般在寒暑假和节假日。
4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不开设素质拓展课程,其总学分参照教指委文件,并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保持一致。
5、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、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、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、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、成果,可以折算为专业实践环节或相关课程学分,具体折算方法由学位点提出,报学校审批备案。
附件2:2017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说明
本单位针对2017级学位类别专业(领域)(□全日制/□非全日制)的培养方案(□作/□不作)如下修订。该调整已通过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(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评定小组)审查,且已告知相关任课教师,本培养方案自2017级执行。
分管领导(签名):(加盖单位公章) |
序号 | 2016年版本 | 修订后文本 | 修订原因 |
1 |
|
|
|
2 |
|
|
|
3 |
|
|
|
4 |
|
|
|
5 |
|
|
|
6 |
|
|
|
(可自行续行) |
附件3-1: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一览表(全日制)
课程类别 | 课程名称 | 学分 | 学时 | 时间( 学期) | 考核方式 | 备注 |
公共基础课(4学分) | 政治理论(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)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 学科教学(英语)开设《汉语语言文学基础》 |
英语 | 2 | 54 | 一 | 考试 |
专业基础课(8学分) | 教育学原理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
课程与教学论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
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| 2 | 36 | 二 | 考试 |
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| 2 | 36 | 二 | 考试 |
专业必修课(10学分) | xx课程与教材研究 | 2 | 36 | --- | --- | 自设课程可为学科素养类、教学评价反思类、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 |
xx教学设计与实施 | 2 | 36 | --- | --- |
教育测量与评价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
教师素养与技能专题 | 2 | 36 | 二 | 考核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专业选修课(6学分) | 现代教育技术 | 2 | 36 | 二 | 考核 | 专业选修课可以是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、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、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;每一类至少设置2门课程,每门课程1-2学分 |
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| 2 | 36 | 三 | 考核 |
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| 2 | 36 | 二 | 考核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素质拓展课(2学分) | 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》(文科选)或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》(理科选) | 2 | 36 | 二 | 考核 |
|
专业实践(8学分) | 校内实训 | 1 | 18 | 二 | 考核 | 包括教学技能训练、微格教学、课例分析等 |
校外实践 | 6 | 不少于1.5年 | 二~四 | 考核 | 包括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等。 |
专业技能考查 | 1 | 18 | 全过程 | 考核 | 在校期间原则上要求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以上专业竞赛并获奖;或参与行业项目并有实际成果产出。 |
培养环节 | 时间 | 要求 | 备注 |
文献阅读报告会 | 第二 学期 | 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方向,并通过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与现状,进行实践调查研究,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1篇。 |
|
开题报告 | 第三学期末 |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,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。 | --- |
中期考核 | 第四学期初 | 课程学习结束、开题报告完成后进行 | --- |
论文中期检查 | 第五学期末 | --- | --- |
学位论文答辩 | 5月下旬和12月下旬 | 学位论文一般在答辩前一个半月提交到学校研究生院 | --- |
备注:1、课程设置中的公共基础课、专业基础课、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。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75分为合格,其他课程考核成绩为60分合格。
2、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、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、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、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、成果,可以折算为专业实践环节或相关课程学分,具体折算方法由学位点提出,报学校审批备案。
附件3-2: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培养环节设置一览表(非全日制)
课程类别 | 课程名称 | 学分 | 学时 | 时间( 学期) | 考核方式 | 备注 |
公共基础课(4学分) | 政治理论(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) | 2 | 36 | 三 | 考试 | 学科教学(英语)开设《汉语语言文学基础》。 |
英语 | 2 | 54 | 一 | 考试 |
专业基础课(8学分) | 教育学原理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
课程与教学论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
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| 2 | 36 | 一 | 考试 |
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| 2 | 36 | 三 | 考试 |
专业必修课(12学分) | xx课程与教材研究 | 2 | 36 | --- | --- | 自设课程可为学科素养类、教学评价反思类、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。 |
xx教学设计与实施 | 2 | 36 | --- | --- |
教育测量与评价 | 2 | 36 | 二 | 考试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考核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-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专业选修课(8学分) | 现代教育技术 | 2 | 36 | 三 | 考核 | 专业选修课可以是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、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、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;每一类至少设置2门课程,每门课程1-2学分。 |
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| 2 | 36 | 三 | 考核 |
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| 2 | 36 | 三 | 考核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自设 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专业实践 (6学分) | 教育实践 | 5 | --- | 全过程 | 考核 | 结合工作实际,开展教学设计研究、教育调查、案例分析、班级与课堂管理研究等,并提交2份研究报告,每份报告均不少于4千字。 |
专业技能考察 | 1 | 18 | 全过程 | 考核 | 在校期间原则上要求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以上专业竞赛并获奖;或参与行业项目并有实际成果产出。 |
培养环节 | 时间 | 要求 | 备注 |
文献阅读报告会 | 第二学期 | 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方向,并通过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与现状,进行实践调查研究,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1篇。 |
|
开题报告 | 第三学期末 |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,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 | --- |
中期考核 | 第四学期初 | 课程学习结束、开题报告完成后进行 | --- |
论文写作 | 第五、六学期 |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第五学期集中在校至少10天进行论文写作交流 |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此环节 |
论文中期检查 | 第五学期末 | --- | --- |
学位论文答辩 | 5月下旬和12月下旬 | 学位论文一般在答辩前一个半月提交到学校研究生院 | --- |
备注:1、课程设置中的公共基础课、专业基础课、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。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75分为合格,其他课程考核成绩为60分合格。
2、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、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、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、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、成果,可以折算为专业实践环节或相关课程学分,具体折算方法由学位点提出,报学校审批备案。